喜報!美事達再添新榮譽稱號“功勛會長單位”
?
“產能過剩”致鮮奶收購價暴跌
即將入冬,奶牛飼料也“水漲船高”。目前,內蒙古呼倫貝爾等地方陷入了一場牧草收購爭奪戰,奶牛養殖戶與奶企紛紛儲備牧草。
不起眼的牧草緣何成為“香餑餑”?一部分原因是要準備牲畜過冬的“糧食”,另一方面則是我國奶牛養殖量自2013年以后出現大幅增長致使牧草需求量增加。在牧草種植戶大賺一筆的同時,奶牛養殖戶則有點愁眉苦臉了。當前,鮮奶收購價格陷入了“斷崖式”下跌,一些奶牛種植戶在面臨奶牛飼料成本不斷攀升的情況下,提前收購牧草儲備牧草降低飼料成本,以期抵御鮮奶價格下降造成的利潤減少。如若不提前囤積牧草,冬天一來,牧草價格高,一旦遇到鮮奶收購價格過低,那么利潤就會被層層盤剝。
據農業部畜牧業司監測的數據顯示,在2014年2月第3周前生鮮奶價格高漲,2014年2月第3周后生鮮奶價格不斷呈下降趨勢,每周降幅大概在0.2%-0.5%。山東奶業協會秘書長張志民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目前原奶拒收、壓級、壓價的現象普遍存在,“一些地方的奶價最低已到1.5元/公斤,鮮奶居然比市面上的水便宜,價格嚴重違背價值,轉產、賣牛、奶站關閉的現象開始蔓延”。
2013年“奶荒”時5.8元/公斤的原奶收購價還歷歷在目,2014年市場卻出現了原奶過剩,奶牛養殖戶們仿佛一下子從“天堂”跌入“地獄”。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究竟哪些因素成為鮮奶價格下降的原因?
進口數量劇增不容忽視
追問奶價下跌,業內人士直指進口奶源大量涌入。國外奶粉及鮮奶進口量的急劇增加,導致原料奶價格不斷下滑。
其實,進口乳制品的數量增長,從一個側面說明了國外乳制品在我國的暢銷。消費者對國產奶不信任是中國乳制品行業最大的硬傷,隨著消費者可支配收入的不斷提高,對生活配置提升的動力更強,會更傾向于消費國外高質奶產品。
據公開資料顯示, 2013年進口乳制品折合原料奶約1316萬噸,已經占到全國產銷量的27%。而液態奶進口量還在翻倍增長。
2014年上半年,我國奶粉進口64.8萬噸,同比增長41%;上半年我國進口鮮奶同比增長35%。
另外,有業內人士稱,新西蘭國際奶粉價格從今年1月份的42000元一噸跌到10月份的21000元一噸,大量物美價廉的進口奶粉給國內市場造成了很大的沖擊。
鮮奶價格下跌的具體原因有三個方面。一是今年全球的奶業增產,有的國家甚至達到3%-5%的增量。二是國際市場受到去年恒天然事件的影響,更加注重鮮奶的質量。三是因為去年“奶荒”導致乳企加大奶源投入力度,出現奶源過剩。
今年奶價的下跌是多重因素的結果。當然,無論如何,進口鮮奶的增加這一因素不容忽視。
鮮奶價格的下跌從另一個層面也反映出我國鮮奶生產環節效率不高,競爭力不強,這些也是不爭的事實。據統計,2014年8月份,國際鮮奶價格降至39.2美元/100公斤,折合2.41元/公斤;8月份我國生鮮乳價格3.9元/公斤,高于國際價格63.9%,考慮到品質上的差異,我國牧場奶收購價格比國際奶價差距更加懸殊。
奶價的下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國鮮奶產業鏈不夠健全,缺乏獨立性,產業布局和產品結構不合理。
偶然背后的必然
奶價的下跌看似偶然的現象背后,其實有著很大的必然性。
面對奶價的下跌,張志民表示,其實進口奶粉只是一個導火索,不能把奶價的下跌問題完全歸結到外因。
鮮奶價格下降是市場的必然現象。一直以來相關部門對國內乳業出現的問題缺乏一種體制上、格局上的管控。
外因只是原奶價格下跌的條件,這個條件之所以能夠發生作用,和中國乳業自身的發展現狀密不可分。
目前中國乳業面臨著非常明顯且不容忽視的三方面問題。其一,產業基礎的脆弱性。之所以短期遭受進口奶粉的沖擊,主要是因為國內奶業發展時間短,產業鏈不夠健全,極易受到內外環境的影響。其二,民族產業缺乏獨立性。從奶牛、飼料到設備,都需要從國際市場進口,缺乏獨立性,離開國外好像辦不了事情。其三,產業布局和產品結構不合理。目前,我國乳制品行業如果是多元化的系統化的格局,這種情況可能會有所緩解。
業內人士一針見血指出中國乳業暴露出的種種實質問題,不得不促使我們深思。現存于乳企內部的問題何時才能得到改變,我國的乳企何時才能強大和規范。另外,奶價是否經過一段時間恢復正常,這也是很多人關心的重要問題。
鮮奶整體市場的價格只取決于供需變化,消費者選用進口奶還是國產奶取決于奶企的競爭能力。 鮮奶價格下降事件之后,相信政府會出面規范市場,并調整產業布局,乳企會更加注重鮮奶的質量,奶牛散養戶也會相應減少鮮奶產量,價格會慢慢回升,鮮奶市場將逐漸趨于正常。
可喜的是,有媒體披露,鑒于目前下游乳品加工企業大量使用進口奶粉生產還原奶,以及該種生產方式對原奶需求的擠壓,國內幾家大牧場已經聯名上書國家相關部委,希望政府出面規范市場秩序。
其實,政府出面規范市場秩序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乳企的未來發展完全依賴政府也是不可能的。要想擺脫現狀,乳企自身的改變才是根本。
“自身修煉”是關鍵
我國的乳制品從2008年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以后,每隔一段時間就有質量問題的曝光,在某種意義上,消費者對于乳制品的質量安全有著諸多的不信任。
如何改變乳制品的形象,使中國乳企更加健康、規范地發展,已是刻不容緩的事情了。中國奶企市場如要發展壯大走向國際,必須擺脫低品質形象,提高生產效率。
面對國際巨頭的沖擊,一方面政府應為企業創造更好的生存環境,讓奶企有機會發展;另一方面,關鍵還在于奶企自身革新壯大,引進高素質人才,提高創新能力,提升競爭實力。
要使我國奶業市場得到良性和健康的發展,首先從政策層面上,國家應減少國外奶粉的進口,合理化調整鮮奶產業布局和產品結構,增強獨立性。
其次,從乳品生產上,企業應在重視質量的前提下合理化發展。最后,從奶源上,散養戶應該提高生產條件,避免手工擠奶中的二次污染問題。
無論如何,改變乳企現狀,“自身修煉“是關鍵。這種修煉不僅僅只是停留在改進技術,引進人才的問題,還需要中國乳企擁有強大的社會責任感。
在某種意義上,這種社會責任感才是乳企得以發展和重樹消費者信心的重要保證。未來中國乳企何時能崛起取決于消費者信心何時恢復。
有業內人士稱,經過近年來的整改,中國乳業確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如集約化水平得到了提升,從生產到銷售環節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甚至可以和國際接軌,有的甚至更先進,但是目前中國乳企的消費信譽依然沒有恢復。
行業信譽的恢復是個漫長的過程,這取決于宏觀環境、政府的監管力度以及產品的質量等。
今日推薦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