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報!美事達再添新榮譽稱號“功勛會長單位”
??? 2014年11月17日,注定是個讓人難忘的日子。APEC結束數日后,心中那抹揮之不去的湛藍重返北京。然而伴隨二度回返的藍天,中國與澳大利亞實質性結束自貿協定的談判,讓奶業的業內人士始料不及。澳大利亞牛奶等四年內有望免關稅進入中國市場,諸多對類似新西蘭嬰幼兒配方奶粉的“保障”限制也將取消。面對即將來自成熟奶業市場的滾滾巨浪,剛剛啟航的中國奶業是悄然衰落?還是火中重生?這個問題,估計每個業者都在思考。
?
(小標題)消費者:歡呼聲響起
?
在消息發布幾個小時后,騰訊新聞已經有了“中國人將吃到免稅澳洲龍蝦牛奶”的新聞推送。這種喜悅,無論業者作何評價,都已經成為客觀現實。
?
換個角度也很容易理解。在我們都抱怨汽油價格高啟的時候,我們常常提及的參照市場是美國的汽油價格。我們掛在嘴邊的抱怨也是,為什么我們要支付如此高的油價?我們有足夠的底氣去憤憤不平。
?
然后,回到牛奶和奶制品市場上,我們的位置發生了變化。消費者的疑問是,憑什么我們要支付比國外的市場價格高很多的價格,還不能夠買到和國外一樣令人放心的牛奶和奶制品。我們在這個疑問面前,除了舉起“民族主義”和“中國特色”大旗,沒有什么擲地有聲的回答。
?
國家給了這個行業至少十年的發展時間,但是除了一潮又一潮的資本魔術,一波又一波的奶業神話,一輪又一輪的營銷游戲外,我們有沒有做到可以讓我們的消費者閉著眼、拿起我們的奶一飲而盡?每位業者心里都有那個不好意思說出口的答案。
?
如果我們換位于廟堂之上,望著百姓渴望的眼神,再看看這個行業的十年作為,把牛奶和奶制品列入自貿協定的決定就不是那么費解了。國家利益不是一個行業的利益,讓消費者支付更合理的價格,獲取更加安全和健康的食物。這個決定,站在消費者角度,除了歡呼聲,不會有其它的聲音。
?
(小標題)行業:強制“體檢”
?
2014年11月8日,《北京晨報》刊登了一篇前任駐新西蘭大使陳明明先生的回憶文章。回憶了2008年中新簽訂自貿協定的艱辛歷程。里面有這樣一段描述,“剛開始談判的時候,中新兩國都有很多人認為是不現實的、不可能的,懷疑到底會有什么樣的成果。比如國內有些人認為,兩國自貿協議談成以后,會對國內奶農業造成巨大的沖擊。而當時國內的現實是,中國奶業滿足不了國人的需求,后來的事實證明,來自新西蘭的奶粉確實填補了國內剛需。同時,新西蘭奶粉的進入,推動和促進了國內奶牛乳制品行業的整體升級發展。”
?
這篇文章招致了業內人士對大清政府的回憶,以及聲討“叛徒”聲后的義憤填膺。
?
而罵聲四起的時候,大家可能忘了2008年的那個秋天。大頭娃娃和三聚氰胺幾乎摧毀整個國家的奶瓶子。如果沒有新西蘭奶粉沖擊,中國奶業業者或許還要繼續閉門造車,坐井觀天。把自欺欺人的游戲,玩的更加走火入魔。無法在數量上自給自足,也無法在質量上滿足消費者期待,既受制于土地承載力限制,又受制于行業起點低。基于這個現狀,選擇一個戰略上對中國沒有威脅的國家培養長期伙伴關系,國家做了一件可以經得住歷史推敲的事情。
?
然后,自2008年起,6年過去了,國家等了6年,消費者也等了6年,奶業的進步等來了什么?
?
等來了我們的生鮮奶價格保持在世界發達奶業國家奶價兩倍水平上的時候,還有“沒掙到錢”的抱怨聲,以及對奶價還需再繼續攀高的呼聲。
?
等來了我們的產品除了一遍又一遍的換馬甲,不斷地用自己新的“品牌”更新自己舊的“品牌”的路數自我淘汰,用營銷策略刺激市場。
?
等來了我們的生態失衡,結構性問題逐漸暴露,不是誰關注或誰不關注的問題,也不是如何關注、從哪個角度關注的問題,而是一個會不會斷子絕孫的問題,或者是一個會不會被業外人士咒罵我們斷子絕孫的問題。
?
保守估計,我們在6年中扔進去了至少幾百億。
?
但是,我們等來的行業進步體現在什么地方?
?
一個是量,數量。
?
這個毋庸置疑,中國速度在這里體現得“盡善盡美”。鋪天蓋地的項目,讓人輕易地回憶起“大躍進”時代。“你大,我比你更大”的游戲愈演愈烈,終于“演”到了《人民日報》 (見2014年11月16日 人民網—人民日報 《“萬頭牧場” 該不該?——中國奶業發展方式調查》 )。糞污消納土地不配套,管理方式滯后,以及疫病防控手段,人才培養、飼料飼草配套種植等等可持續性問題......
?
每個人都在說,每個人都在議,但是每個人都在廣闊天地里“大有作為”。
?
下一個還是量,質量。
?
這個也毋庸置疑,在追求中國速度的同時,對蘿卜快了不洗泥的文化傳統也要泰然處之。牧場的建設質量、牧場的運營質量、牧場的管理質量,這些從硬件到軟件,“從肉體到靈魂”的東西,我們在行業即將進入下一個發展階段的歷史關頭,到底積累了哪些有質量的東西?
?
在風頭正勁的IT大鱷攜資本市場的瀟灑身影,宣布將擲數十億元人民幣牽手某著名企業的畜牧公司進軍養牛領域的時候,那段著名的話令人難忘,就是這是資本和技術的一次最佳融合。作為熟悉那些牧場的業內人士,非常好奇的是,那是些什么技術?說出來看看。
?
今天,在中澳自貿協定談判結束之際,中國奶業的全產業鏈,看來都需要自發地強制自己完成一次“體檢”了。哪怕就是有惡性腫瘤,現在只要能在這次“體檢“中查出來,就還有救兒,只有對癥下藥,就有活下去的可能。如果不愿意體檢,那就帶著嘴角的傻笑,等著悄然來臨的衰落吧。國家夠仗義了,又給留了4年時間才徹底放開關稅。加上之前自2008年起的6年,一共給了奶業10年的機會,給了每個人10年的機會。
?
悄然衰落?還是火中重生?這是行業每個鏈條,每個環節,每個企業不得不面臨的問題。
?
(小標題)冬天里錘煉品質 效率中找回春天
?
在前不久舉行的IFCN(國際牧場聯盟,又譯“國際農場比較網絡組織”)的會議上,三位國際專家詳解了牧場效率的評估手段,并將中國奶業的綜合表現與世界各國進行了橫向對比。一位勇敢走進大型牧場的資深投資人,感慨地針對即將來臨的“寒冬”分享了近半個小時的肺腑之言。關注效率,貫穿始終。
?
在《中國經營報》的另一篇文章(原文標題 《乳企自建牧場被指形象工程 投資長回報慢》 )中,對投資回報的關注是文章的主線。但是,唯一沒有探究的是,他們為什么掙不到錢?為什么回報慢?他們本來是占盡資金、平臺、人力、政策一應盡有的先發優勢的,但是,無視科學發展規律,無視成熟市場經驗,無視品質,無視效率,卻在每天翻新“打造”的口號中,把資本市場的錢,把國家的錢,變成了一座座現在認為是“投資長回報慢”的“形象工程”。
?
中澳自貿協定的公布,給消費者帶來了好消息,也給從業者帶來了噩耗。一直靠“政策奶”、“民族奶”、“保護奶”存留下來、“發展”起來的企業需要在效率上好好下功夫了。既不能讓大家閉著眼喝下你的奶,又不能把價格結構及時調整,而是反復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地呼喊著民族主義卻意在保護主義,那么今天,需要醒醒了,沒有品質,沒有效率,就不會再有明天。
?
農業的發展遵循的樸素原理就是地里的莊稼,看的就是你抗旱澇、抗倒伏的基因能力,優勝劣汰。在經濟全球化的微時代(指以微信和微博為重要訊息傳播途徑的時代),中國奶業的出路只有一個:在冬天里錘煉品質,在效率中找回春天。
?
俗話說,“強龍壓不過地頭蛇”。奶業洗牌的時代估計快掀開序幕了,最終的舞臺,一定是有地頭蛇的舞臺的,甚至于是地頭蛇主導的舞臺。但是,要壓過躍躍欲試的強龍,地頭蛇一定要自強。
今日推薦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