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報!美事達再添新榮譽稱號“功勛會長單位”
奶牛產業正處在轉型期的重要發展階段,由傳統的、粗放的養殖向現代的、規模化養殖發展轉型;由低投入、低水平、低效益向高投入、高產出、高效益轉變。在此節點上,既要看到難得的發展機遇、又要做好面臨嚴峻考驗的準備。筆者就如何推進奶牛養殖方式變革,加快基地轉型和產業優化升級步伐,實現新常態下奶牛產業的持續穩健發展有幾點看法:
一、充分認識深化奶牛養殖方式變革和加快產業轉型的重要意義。
1.國家大勢所趨。傳統落后的養殖方式僅維系在低投入、低水平的階段,很難抵御市場波動帶來的風險,不適應現代規模養殖的客觀發展要求。因此,推進奶牛養殖轉型升級是促進乳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之路,不推進轉型沒有退路可走,不加快產業升級更無選擇可言。當前,全國奶牛養殖地區基本實現了規模養殖。黑龍江省是散養奶牛的集中之地,為全面提升奶牛養殖規模化、集約化水平,該省大慶市政府提出奶牛養殖“三進三退”發展戰略,明確要求到“十二五”期末,全市奶牛養殖逐漸結束散養歷史,逐步進入標準化規模養殖時代。
2.科技發展之需。提高奶牛養殖效益必須以標準化飼養為前提。絕大多數散養戶抱著舍不得投入,不愿增加成本的態度養牛,加之,缺乏應用先進科學飼養管理技術,年效益僅維持在每頭牛3000元~4000元左右。而規模發展集約經營,便于推廣使用先進科技和管理手段,實行系列化配套服務,做到高投入、高產出、獲得高效益,每頭牛年效益在1萬元左右,是散養戶效益的兩倍多。
3.乳品質量安全之要。散養戶飼喂標準低、管理水平差、疫病防控難,不可避免的出現原料奶質量安全問題,進而給奶戶造成損失。建設適度規模的養殖場,通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強化疫病防控設施,能夠從源頭上控制產品質量安全。
4.新農村建設之必然。散戶散養奶牛的村、屯,人畜混居、飼草亂堆濫放,糞尿隨堆亂排,臟、亂、差現象嚴重,而且人畜共患病難控,與國家建設美麗鄉村的要求極不適應。只有通過建設規模牧場,改變人畜混居現狀,實現合理布局,徹底解決奶牛散養造成的環境污染,才能真正實現環境保護,促進新農村建設。
二、探索創新奶牛規模發展模式,加快戰略轉型升級步伐。
規模發展最終是使散戶散養逐步退出養殖領域,當下要加快奶牛轉型升級發展,要解決客觀現實問題,就是既要考慮新建規模牧場(小區)的牛從哪來?又要解決好散戶散養的牛到哪去的問題?若單就規模化談規模化、抓規模化,不著眼散戶牛的出路和去向,奶牛產業不但不會有大的發展,而且會出現大的波動和滑坡。因此,要給散養戶找到新的養殖模式和轉型出路,促使產業轉型和規模發展統籌謀劃,協調推進,同步發展。
1.辟建標準化規模場模式。采取鼓勵奶站投資建、大戶集資建及吸納工商資本建等多元投資方式,廣泛籌措各方面資金,推進規模牧場建設。同時,采取國家、省、市扶持規模牧場建設政策,加大項目申報力度,爭取上級項目扶持。
2.散戶托牛入場模式,包括全托養和半托養的方式寄養奶牛。全托養牛管理由牧場全權負責,每年支付給散養戶一定托養費,飼養管理、養殖風險全部由牧場承擔。半托養由牧場和散戶共同管理,散養戶參與飼喂、榨乳、管理全過程,費用按成本或微利運營計算,由散養戶承擔,奶價實行牧場價格。牧場主掙得每噸奶的管理費。
3.牽牛入股合作養牛模式。散養戶投奶牛作價入股,以股份的形式與牧場主建立合作養牛關系,實行風險共擔,利益共享。
三、加快規模發展促進產業轉型應采取的扶持政策和措施。
1.加大對規模牧場建設政策扶持力度。各地對每個新建一定規模以上標準化牧場,要給予政策扶持。比如,林甸縣規定對新建300頭以上規模牧場的,在享受市建牛舍每平方米補貼100元政策的基礎上,給予1∶1資金匹配,并在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給予資金補貼;對于規模牧場用地,由鄉村負責無償(或低償)提供;對于榨乳機、制冷罐、TMR飼料機等配套機械及貸款利息和購牛補貼,協調乳品企業(公司)給予必要的扶持,激發了各方對投資建設牧場的積極性。
2.鼓勵支持已建的規模場盡早達產運營。近年來,已建成的規模牧場,具備了相應的基礎設施條件,但因資金不足、牛價上漲、牛源緊張,仍尚未達到滿欄運行或處于不飽和養殖狀態。對這樣的牛場,應在購牛資金、牛源調劑等方面給予有力支持,促其盡快達標、達產、達效。也可以借此時機,將散戶的奶牛采取適當的方式吸納進入牛場飼養,實現有效的轉型轉化。
3.強化對牧場建設監督和管理。強化用地管理,嚴格控制用地標準,防止以建牧場的名義,圈地占地,改變用途現象發生。對圈地不建牧場的,土地應予以收回,并視情節追究相應人員責任。強化資金管理,加強政府補貼資金和企業扶持資金的管理,對扶持后不用于規模牧場建設的,應予以收回,必要時加收罰金。
4.積極發展為規模場配套服務合作社組織。目前,無論是千頭以上的大中型牧場還是幾百頭左右小型牧場,其飼料種植、加工、配送等配套服務實施一應俱全。隨著形勢發展,養殖規模化和社會組織化程度的提升,創新服務模式將成為歷史的必然,走分工分業的發展路子也勢在必行。也就是奶牛規模牧場再不是小而全經營方式,牧場養牛專門養牛,不必在種植飼料、搞飼料加工和配送,這些配套服務完全由社會化服務的飼草飼料種植合作社、青貯公司、飼料加工配送的組織承擔(包括糞污處理)。因此,要探索鼓勵社會化服務組織參與畜牧養殖中來,扶持新型的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
-->今日推薦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