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報!美事達再添新榮譽稱號“功勛會長單位”
國務院再次強調:鼓勵適度規模養殖業,積極發展草食畜牧業,加強畜禽糞污處理
? 7月22日,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走安全高效綠色發展之路。
國務院: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 加強整治農業資源環境問題
會議提出,要通過改造中低產田、增加有效灌溉面積等,提高糧食安全保障水平,推進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延伸價值鏈,強化農業科技支撐。要大力發展節水農業,加強畜禽糞污、秸稈、農膜等資源化利用和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力爭到2020年實現化肥和農藥使用量零增長,提高農產品質量,為餐桌上的安全提供源頭保障。記者從農業部了解到,我國將采取一系列措施大力發展現代生態循環農業,在把內源污染解決在農業生產單元內部、形成農業資源環境保護多元化參與機制等議題方面有所突破。
加強畜禽糞污處理,完善補貼、價格等機制
本次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走安全高效綠色發展之路。這是年初中央一號文件聚焦農業現代化后,在年中時點國務院再次明確要推進農業現代化。
會議指出,要完善補貼、價格等機制,大力轉變農業經營、生產和資源利用方式。
推進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加強耕地保護,引導農戶依法有序流轉承包地,鼓勵發展規模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業和農村服務業,推進生產、加工、物流、營銷等一體化發展,延伸價值鏈。
會議認為,“三農”工作事關國家全局,任何時候都要放在基礎位置。要堅持以增強糧食生產能力為首要前提、以提高質量效益為主攻方向、以可持續發展為重要內容、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尊重農民主體地位為基本遵循,完善補貼、價格等機制,大力轉變農業經營、生產和資源利用方式。一要通過改造中低產田、增加有效灌溉面積等,提高糧食安全保障水平。對接市場需求優化農業結構,鼓勵發展種養結合循環農業,推廣主要農作物輪作和間作套作,實施馬鈴薯等主食加工提升行動,積極發展草食畜牧業。二要推進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加強耕地保護,引導農戶依法有序流轉承包地,鼓勵發展規模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業和農村服務業,推進生產、加工、物流、營銷等一體化發展,延伸價值鏈。三要強化農業科技支撐,實施現代種業提升工程,推進農業機械化、信息化,加強國際合作,提高農業綜合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四要大力發展節水農業,全面推行標準化生產,加強畜禽糞污、秸稈、農膜等資源化利用和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力爭到2020年實現化肥和農藥使用量零增長,提高農產品質量,為餐桌上的安全提供源頭保障。
全面推行標準化生產,加強畜禽糞污、秸稈、農膜等資源化利用和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力爭到2020年實現化肥和農藥使用量零增長,提高農產品質量,為餐桌上的安全提供源頭保障。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方面,政策也進一步細化。會議明確要求,推動適度的農業規模經營,是在農民自愿的基礎上,以入股、托管、合作經營等多種方式來進行政策執行。
鼓勵發展規模種養業,推進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
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推進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加強耕地保護,引導農戶依法有序流轉承包地,鼓勵發展規模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業和農村服務業,推進生產、加工、物流、營銷等一體化發展,延伸價值鏈。
今年4月,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在上海調研時表示,要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扶持發展農產品儲藏、保鮮、加工,支持發展直銷、配送、電子商務等農產品流通業態,推動農業由產品生產向產業鏈、價值鏈生產轉變,讓農民和企業在一個鏈條上分享利益。
---------------------------------------------------------------
以下是來自國務院網站的報道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7月22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推廣隨機抽查機制,以創新事中事后監管營造公平市場環境;部署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走安全高效綠色發展之路;確定全面實施城鄉居民大病保險,更好守護困難群眾生命健康。
會議指出,持續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創新事中事后監管,大力推廣隨機抽查機制,對于克服“任性”檢查,實行“陽光”、文明執法,促使市場主體自覺守法,營造公平競爭環境,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具有重要意義。會議確定,一是堅持依法監管,法律法規規章沒有規定的,一律不得擅自開展檢查。二是各市場監管部門要公布抽查事項目錄,逐項明確抽查依據、主體、內容等。重點抽查風險較高、投訴舉報多、列入經營異常名錄或有嚴重違法記錄的市場主體。三是建立隨機抽取被檢查對象、隨機選派檢查人員的“雙隨機”機制,嚴格限制監管部門自由裁量權。四是及時向社會公布抽查及處理結果,與社會信用體系相銜接,建立誠信檔案、失信聯合懲戒和黑名單制度。使廣大市場主體不為“隨意執法”所擾,不越雷池合法經營。
會議認為,“三農”工作事關國家全局,任何時候都要放在基礎位置。要堅持以增強糧食生產能力為首要前提、以提高質量效益為主攻方向、以可持續發展為重要內容、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尊重農民主體地位為基本遵循,完善補貼、價格等機制,大力轉變農業經營、生產和資源利用方式。一要通過改造中低產田、增加有效灌溉面積等,提高糧食安全保障水平。對接市場需求優化農業結構,鼓勵發展種養結合循環農業,推廣主要農作物輪作和間作套作,實施馬鈴薯等主食加工提升行動,積極發展草食畜牧業。二要推進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加強耕地保護,引導農戶依法有序流轉承包地,鼓勵發展規模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業和農村服務業,推進生產、加工、物流、營銷等一體化發展,延伸價值鏈。三要強化農業科技支撐,實施現代種業提升工程,推進農業機械化、信息化,加強國際合作,提高農業綜合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四要大力發展節水農業,全面推行標準化生產,加強畜禽糞污、秸稈、農膜等資源化利用和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力爭到2020年實現化肥和農藥使用量零增長,提高農產品質量,為餐桌上的安全提供源頭保障。
會議指出,城鄉居民大病保險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醫療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把社會保障與商業保險相結合是持續深化醫改的重大創新。會議決定,一是從城鎮居民基本醫保和新農合基金中劃出一定比例或額度作為大病保險資金,2015年底前使大病保險覆蓋所有城鄉居民基本醫保參保人,對參保大病患者需個人負擔的醫療費用給予保障,今年支付比例達到50%以上,今后還要逐步提高,有效減輕大病患者就醫負擔。到2017年,建立比較完善的大病保險制度。二是按照收支平衡、保本微利的要求,原則上由政府招標選定商業保險機構承辦大病保險,保費實行單獨核算,確保資金安全和償付能力。三是與醫療救助等緊密銜接,對經大病保險支付后自付費用仍有困難的患者,由醫療救助、慈善救助等給予幫助,共同發揮托底保障功能,有效防止發生家庭災難性醫療支出,防范沖擊社會道德底線的事情出現,顯著提升城鄉居民醫療保障公平性。
今日推薦
熱門精選